
日前,一則《科學家稱植物油做飯可致癌》的消息在網上流傳,再次刺激市民敏感的神經。營養專家表示,市民沒必要談油色變,最重要的還是飲食方式,減少烹飪、油炸等高溫做飯方式,并控制每日食用油的數量。
英國《每日電訊》11月7日刊登的報道援引了一位生物分析化學和化學病理學教授的觀點,這位馬丁教授發現植物油在高溫烹調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醛類物質,醛類物質有潛在的毒性,相關疾病包括心臟病、癌癥、癡呆等等。
該教授發現,當被加熱到180℃一段時間后,相比于葵花籽油和玉米油,黃油、橄欖油、豬油產生的醛類物質會少很多,椰子油情況最好,因此他建議廚房不要用玉米油和葵花籽油了,如果煎炸不如用黃油。
“現在大多數使用的食用油煙點都在180℃以上,也就是說如果你炒菜時油一冒煙,溫度便已經高過這個實驗溫度了。”對此,北京友誼醫院營養師、北京營養師協會理事顧中一說。
顧中一表示,談植物油的益處或危害主要有兩個方面指標:一個是總量,一個是種類。就總量而言,《中國居民膳食指南》中建議的是每日25~30g的食用油,也就是兩三個白瓷勺的量,這也就意味著沒有做油炸食品的“配額”了。但不少人每日食油都在40g以上,因此除了限油、少在外就餐,根據情況選擇什么種類也很重要。
就食用油的種類而言,豬油、鴨油、奶油相對于植物油來說,含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較多,對于現在患高血脂、脂肪肝的人來說可謂火上澆油,不建議選擇。如果有條件的家庭,可以選擇椰子油、中長鏈脂肪酸食用油。